管城回族区基层政务公开
管城回族区教育局 县级
2022-11-22 2022-11-22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

管城回族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是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郑州市“中优”“南动”发展布局主战场。总面积107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总人口约82万,其中回族人口约2.3万。近年来,管城回族区以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为统揽,大力实施“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固定投资同比增长0.9%,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2021年末普通高中1所,招生610人,增长12.5%;在校学生1657人,增长2.1%;毕业生555人,下降0.5%。普通初中18所,招生6602人,增长13.2%;在校学生17313人,增长9.1%;毕业生4943人,下降19.8%。普通小学43所,招生13317人,增长15.6%;在校学生66938人,增长8.5%;毕业生8077人,下降9.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9842人,下降15.8%。专任教师4486人,增长16.6%,全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全区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标率为100%;小学、初中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率分别为86%、100%;小学、初中仪器达标率分别为100%、95.7%;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册数达标率均为100%;小学、初中师生比达标率分别为96.23%、95%;小学、初中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达标率均为100%;小学、初中中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达标率均超过60%;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达标率均为100%;2021年,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评估达标率为100%。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纲领,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健康副校长”选聘派驻工作,完善学校卫生达标。2021年,区教育局联合区卫健委为全区56所中小学及校区配备了“健康副校长”,县域内中小学校(含民办)健康副校长配备率达到100%。实现中小学校午餐供餐和课后服务全覆盖。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

2021年,参与我区十项指标差异系数计算的小学共43所,初中共14所,均达到省定标准。

三、管城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决策保障,规划在先

管城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每年都将学校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对义务教育工作做到了“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师缺编优先招聘、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每年召开两次区委常委会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区长办公会、协调会、现场会、促进会,统筹谋划,合力推进,全面指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二)制度保障,强化责任

管城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点工作,并作为对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区政府与各办事处、各有关职能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有财政、教育、发改、公安、土地、建设、规划、人社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把教育局列入区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办事处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公开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

(三)经费保障,多元投入

管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规定的教育筹资政策,牢固树立教育投入是依法投入、战略性投入的观念,确立并逐步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

1.落实“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确保教师待遇稳步提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公务员普遍发放的奖励性补贴,例如:平安建设奖、文明城市创建奖、全员目标考核奖等,义务教育学校参考相应标准进行同步发放,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

其次,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郑政办〔2016〕61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细则:执行标准为乡镇中心学校每人每月500元,村委会学校每人每月700元。自2016年起,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津补贴政策,按时、按要求调整辅读学校特殊教育津贴。

(四)建设保障,整合资源

为保证学校建设速度和质量,我区成立新校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各部门认真落实支持教育发展职责,确保学校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2017以来,管城区启动新建、扩建中小学校21所;投入使用创新街花溪小学、紫东路小学、漓江路小学、八郎寨小学、创新街小学教育集团绿都澜湾校区、青山路小学;扩建实验小学、扩建83中、金盛路小学、星火路小学、团结路小学、外国语牧歌小学映月路校区、郎庄小学、十八里河中心小学、建兴路小学、紫荆中学、霞飞路中学等17个新建、扩建项目。2022年还计划投入使用百姓路小学、虹彩路小学、管城回族区第二实验中学、果园路小学、回民中学扩建项目、逸夫小学扩建项目、南十里铺小学扩建项目、五里堡小学扩建项目等8个新建、扩建项目。

为破解优质学位供给不足、城乡间办学质量不均衡的难题,管城区实施名校孵化工程,深挖内部优质教育资源潜力,探索集团化办学。重点向教育资源薄弱的管城东南片区倾斜。目前,已在管城南部片区布局了管城外语小学振兴路校区、明珠路校区、虹彩路校区及梦想路校区和创新街小学教育集团绿都澜湾校区、花溪路校区。同时管城区为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在引进品质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自2016年以来我区与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市回民初级中学、郑州市第八中学、郑州市第一中学、郑州第四中学、郑州市第七中学、郑州第十一中学、河南省实验小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已形成了8所名校引领下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切实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2021年区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除新校建设部分外,投资约5816.89万元对全区中小学的图书、教学楼、功能室、运动场、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及设施设备进行采购、改造和更新;投资约998.2万元对我区16所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进行改造;投入约5270万元,对回民中学、南十里铺小学、五里堡小学、逸夫小学进行扩建,目前回民中学、南十里铺小学、五里堡小学、逸夫小学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中。

(五)师资保障,优化队伍

1.教师补充交流机制日趋完善。在教师配备上,坚持师资均衡管理,生师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根据学校教师学科需求,制定公开招聘教师方案,多渠道招聘教师,面向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院校及“双一流”院校公开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优秀在职教师等方式补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21年管城区分三个批次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计446人,并对招聘录取的教师按照招聘公告办理人事及入编手续。

2.教师培养培训成效显著。近几年,我区严格落实省、市教师培训相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形式、优化培训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强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在经费方面,我区教师培训经费始终按全区教师工资总额的1.5-2.5%纳入预算安排,有效保障了我区每年各项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全区教师五年一周期内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等,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层级进阶,通过传、帮、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带动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名师队伍辐射引领效应不断扩大。

(六)管理保障,质量提升

1.建立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按照《管城区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工作方案》,稳扎稳打地开展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工作,深入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以来,先后共交流轮岗正校级干部55人,副校级干部37人,教师交流860人,鼓励城区学校的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或规模较小的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教师到市区学校交流学习,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切实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制度,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将高中6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加快推进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以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方式入学就读。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为0。我区作为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实践先行区,多年来一直倡导“零拒绝”的思想,坚持将特殊需要儿童纳入普通教育范围内,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残疾儿童超过5人的学校配建资源教室,区域内师资、设备资源共享。2021年,辖区共有学龄残疾儿童260人,入学258人,入学率99.23%。其中有167人在辖区43所普通中小学校(含18名残疾情况比较严重的由普通学校送教上门),特殊学校就读91人(含5名学生因自身条件限制由辅读学校教师送教上门)。

3.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辖区内各中小学均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方案开足开齐了相关课程。近年来,区教育局启动“管城回族区教育发展规划及试点学校区域课程品质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多次邀请上海教科院杨四耕教授深入管城各学校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推进我区各校特色课程开发和课程群建设。2021年3月,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始实施,遵循“一校一章程”,历经多个环节,全区初中编印了《学校章程》(草案)并汇编成册,形成一套全局性、纲领性文件,筑牢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宪法”。持续做好疑似失学儿童信息追踪,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的落实,我区小学、初中巩固率均高于省级规定标准。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

(一)教育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在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外迁的格局下,我区计划引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入驻管城,助推管城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集团化办学、品牌化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发展互利、管理相通、携手共进等措施,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融合式发展,逐步倍增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群众共享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资源。

(二)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不充分。

下一步,管城区将对辖区教育资源布局再优化,对辖区进行精细划分,因域施策,加快集团化办学步伐,侧重管城东南部等基础薄弱区域;着力解决大班额突出等现象,力争在郑州范围内率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管城学子享受同等、公平的教育,共享发展成果。

五、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创新教师培训形式,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进一步探索、完善“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教育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联合协调,形成教育服务机构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践与研究的融合。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契机,积极探索区域研训模式,提升校本研修质量,强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二)整合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全方位拓宽育人渠道。

有效衔接校内外公益性教育资源,在校外优质师资走进学校的同时,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切实解决学校场地有限的实际问题,依托联盟单位优质的人力及场地资源,进一步丰富管城课后服务内容,促进课后服务体系构建和特色发展,有力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进而实现管城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教育强区战略,推进新校建设工作。

抓住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乘势而上,打造管城教育名片。将教育发展提升到增强管城综合承载力的高度,以充足的学位,优质的教育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针对新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条梳理,逐项落实,积极同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协调,及时沟通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建设企业做好服务。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